- 太平經
- (太平經, 太平经) 書名。 又名《太平青領書》。 《後漢書.襄楷傳》稱: 〝漢順帝時, 琅琊宮崇詣闕, 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一百七十卷, 號《太平清領書》。 晉以後, 《太平清領書》改稱《太平經》。 該書是一部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, 專以奉天地, 順五行為本。 亦有修身治國之術。 原書一百七十卷, 今殘存五十七卷。 本書作者及成書年代各說不一;一云于吉在漢順帝時於曲陽泉水上所得或神授, 又云宮崇或帛和所傳。 近人考證: 該書作者及成書年代, 非出一時一人之手。 即《太平經復文序》所謂《太平本文〞, 流傳於民間, 經多人逐漸增修, 遂成一百七十卷。 是一部集體編寫的道書。 原《太平經》按十天干編排, 分甲、 乙、 丙、 丁、 戊、 己、 庚、 辛、 壬、 癸十部。 每部十七卷。 採用神人(或天師)答六方真人疑問的形式, 闡述基本理論。 其經卷帙浩繁, 內容龐博, 但宗趣大體一致, 包融道、 儒、 墨、 陰陽、 神仙諸家之學。 該經特點是不多引用前人陳言, 間有遣詞造句, 採摘古人的成語, 亦不指明出處。 經文每章皆有標題, 末附篇旨, 總攝一章大意, 多與文相符。 顯出它自成一家的體裁。 為後世道教各派教義之張本者甚多。 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: 奉天法道, 順應陰陽五行。 其云天地為人之父母, 人之本始。 故人當孝順天地, 法天道, 得天心, 合天意。 天可順不可違, 順之則昌, 逆之則亡。 得罪於天, 則無所禱。 帝王庶民, 皆不可有違。 天人感應, 表現為自然界之變怪災祥, 即有〝天談〞、 〝天語〞、 〝天談地語〞之說, 唯人洞識, 行之可治太平。 天地皆有神祇主掌日月星辰, 風雲雷雨及人之壽命禍福, 常佑善懲惡。 如反天逆神, 則自流其厄。 陰陽四時五行的潛運變化, 是天地的體現, 其根本道理是恆常不變的, 人須絕對服從。 一陰一陽之理, 遍於天地, 陰陽和三者相須, 共成一家, 以成萬物。 〝無陽不生, 無和不成, 無陰不殺〞。 求的是陰陽和合, 上應天道。 還強調禁燒山林, 但下田草木宜除之, 所謂防生陰奸故。 社會政治思想方面: 《太平經》所謂的理想王國是一個風調雨順、 國泰民安、 無災異, 無病疫, 無戰爭, 人人向善, 君明臣賢, 人無怨恨, 萬物無所傷, 各得其所樂的極為和平安樂的社會。 主要內容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: 反對昏愚之君, 擁戴明德之君。 無為而治。 治國以民為本。 服人以道, 省刑愛人。 選賢任能, 務求其益。 下可以革諫其上。 斷金兵。 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。 人人力作以獲衣食, 勿強奪人物。 有財應救窮周急, 反對為富不仁。 反對視死過生, 崇興祭祀。 反對穿鑿土地。 斷酒。 提倡以忠孝誠信為大的倫理道德。 反對以智欺愚, 以強欺弱, 後生欺老者, 主張人們彼此相愛。 音樂理論: 謂音樂是用聲音和樂器表達的一種語言, 是有內容有目的的行為。 所謂以致真事, 以虛致實, 以無形身召有形之法。 可以感天地, 通神明, 安萬民。 謂陰陽動則有音聲, 樂動輒與音聲俱。 動音, 凡萬物精神悉先來朝乃後動, 佔其形體, 故動音樂, 常當務其事, 審得其意, 太平可致, 凶氣可去。 還把音樂同陰陽五行學說相聯繫。 認為音樂不是孤立的, 而是與社會、 自然諸事物以及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係。 在音樂的規格、 法則的論述上,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: 皆當順其氣, 如其數。 樂吉事、 樂生事。 太平氣至則興樂, 衰亂之氣應凶年, 不得興樂。 醫學理論: 主要有對人體生理及壽命的認識、 對病理方面的認識、 對診斷方面的見解, 還有關於針灸及藥物方面的理論, 對醫巫二者的看法, 有關於強身袪病的理論與訣法等內容。 五、 善惡報應: 謂天地及人身中皆有眾多之神, 受天所使, 鑑人善惡, 掌人命籍。 凡人善惡, 天無不知曉, 嘗罰璣珠分明, 其方式有數種: 現世增減福壽、 決定生辰、 死後嘗罰、 報在子孫及眾人。 其它嘗有長壽、 成仙、 通神、 辟邪、 占驗以及眾生之說等等。 《太平經》上承老子遺教, 近受當時圖讖、 神仙方術的影響, 反映了許多更新時代的思想。 對張角、 張魯在漢中政教合一之治奠定了理論基礎。 及至今天, 對研究我國古代醫藥、 音樂、 哲學以及早期道教提供了重要資料。 收錄明《正統道藏》中。 今人王明輯錄有關《太平經》的二十多種古籍加以校補, 名《太平經合校》。 大體可見原《太平經》之全貌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